大家好,我是学术指北。学术路上,指引前行!~想要更多资源请看文末!
“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赛项之一,是目前项目清单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
为了帮助有志于教学创新大赛的高校老师学习和成长,小北为各位老师准备了5份获奖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成果报告范文,文章末尾可以直接免费领取范文模板!
注意:领取请看文末~
《矿床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一、课程教学整体思路
1《矿床学》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矿床学,也称为经济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高级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地质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
《矿床学》课程获批国家首批一流课程(线下,);《矿床学》教学团队先后获批合肥工业大学重点教学团队()和安徽省教学团队()。团队教师获全国地质课程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图1合肥工业大学《矿床学》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为完善《矿床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团队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技术和智慧课堂等技术运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融入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动态模拟等技术,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授课过程中积极开展“雨课堂”等教学方式,本学期伊始,本课程授课教师申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试点授课。力求通过对线上教学、智慧平台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对矿床学的学习兴趣。
2课程的基本信息
(1)课程性质
《矿床学》课程为是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学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矿床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的基本理论,理解矿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常见矿床类型的成因分析。
《矿床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矿床特征及其成因的学习,了解矿床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在今后找矿实践中能正确运用矿床学的知识指导矿产勘查。
同时,课程也通过实践验证,完善其成矿理论知识架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矿床学》自带课程思政,我国矿床勘查利用历史就是一部爱国教育史,通过典型矿床勘探开发的鲜活实例介绍,不仅让学生对矿产成因与勘查开发过程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为国找矿立功的信念、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厚植地质找矿事业的家国情怀。
(2)课时安排
《矿床学》课堂授课40学时。以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矿床学》(第三版)(翟裕生等主编)和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矿床学教程》(姚凤良和孙丰月主编)等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我校矿床学传统进行课程编排。
(3)课程特色
合肥工业大学《矿床学》课程历经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特色1“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我校《矿床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图2),即课堂讲课、实验室典型矿床介绍与标本观察、资源勘查野外地质实习的联合教学。
本课程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加强课程实验与实践,引导学生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过程理论知识和勘查技术融会贯通,促进了学生成才成长,毕业后很快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
图2合肥工业大学《矿床学》“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现场照片
特色2跨越地球全周期全尺度的教学内容
《矿床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宽广,覆盖从地球形成以来(46亿年-至今)、全球尺度(~m)到矿物微区(~10-6m)的时空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时空维度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全球的成矿域(如环太平洋成矿域)→百万km2级的成矿省(如华南成矿省)→万km2级的成矿带(如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千km2级的矿集区(如铜陵矿集区)→百km2级的矿田(如铜陵凤凰山矿田)→几km2级的矿床(如铜陵新桥矿床)→百米级的矿体→厘米级的矿石→微米级的矿物微区(图3)。
图3从宏观到微观的《矿床学》研究对象综合图
a-全球斑岩铜矿分布(全球成矿域);b-中国地质矿产分布图;c-长江中下游成矿带;d-铜陵矿集区;e-铜陵新桥矿床联合剖面图;f-铜陵新桥矿床露头采坑全景;g-矽卡岩型矿石原位露头特征;h-矽卡岩铜矿石手标本特征;i-石榴子石矿物微区成分特征
特色3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的授课特点
我校矿床学课程70年来一直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岩浆热液矿床为主要基地的教学科研特色。
同时,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网络信息运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矿床学》课程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入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成矿过程动态模拟等技术(图4),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矿床学的理解程度。相关成果获得了学校教学创新大赛奖励。
图4融入三维可视化和成矿过程数字模拟等技术的《矿床学》教学展示
特色4国家需求与产学研结合的课程导向
新中国成立起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坚守野外一线找矿,为国家矿产资源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团队在国家亟需关键金属国家重大需求的引领下,正投身于关键金属赋存与富集机制研究,为国家关键金属资源安全提供保障做出贡献,为国育才。
3混合式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矿床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我们致力于解决以下重点问题:
(1)构建高效的师生交流平台:《矿床学》是一门知识点多、传统理论与前沿进展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而传统线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较为短暂,教师没有足够多的机会展示课程对应章节的拓展知识,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渠道及时把知识点的前沿动态分享给学生。
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课堂完美解决了以上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不仅让老师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构建了师生间亲密的互动平台,学生可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沟通请教,老师也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