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东方梦一线的青春无悔的奋斗

 队是辽河物探处第一支外闯市场队伍,是辽河物探处“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能创效”的功勋队伍,如今已连续站稳塔里木市场29年。群雁高飞头雁带!队党支部的“领头雁”李海亮,在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坚守了12年,带领队伍走过浮土地,穿越塔里木河,攀上玛扎塔格山,鏖战塔克拉玛干,李海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如胡杨红柳般奉献给了大漠。

  年,李海亮首次负责运作了阿满三维项目,高大的蜂窝状沙丘、每天两场沙暴扬尘,让项目运行艰难而又艰苦,特别是阿满区块地下构造特殊,地震能力衰减极慢,50秒钟才能放响一炮,看着宝贵的采集时间从手边溜走,每放完一炮漫长的等待,让人抓狂又无奈。沙漠工区夜间风小干扰少,全靠夜间“黄金时段”采集发力来保证效率,李海亮凭借4年多的仪器操作经验,承担起最辛苦也是最关键的夜间仪器放炮的任务。他将夜间采集过程中各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并买来了计时器保证炮点激发间隔计算准确,现场计算仪器发出指令到炮点放响的时间间隔,将这宝贵的一秒多的时间从计时器上扣除,不仅满足了50秒衰减的要求,又保证了充分利用采集中的每一秒时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海亮晚间放炮,白天安排测量、钻机和采集工作,只能抽空休息,往往刚刚和衣睡下,排列上出现问题马上又投入工作,从没睡过一次好觉。收工的第二天,他“奢侈”地睡了一天一夜。那一年他才29岁,他用顽强拼搏奋斗的精神让所有职工折服,也收获了职工的支持,但他的脸上却留下了这个年纪不应有的沧桑,头上也爬满了白发。

  年,李海亮担任了地震队党支部书记。这一年玛扎塔格山横亘在工区中部,成为项目运作的“拦路虎”。为了掌握山地状况第一手资料,李海亮“只有眼见了才放心”,坚持自己去实地勘察一番。玛扎塔格山在茫茫沙漠中高高隆起,陡峭突兀,测线顺着山的走向一直延伸,时而在山腰,时而在山顶,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情况,李海亮始终跟随测线的前进方向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3天时间,数不清多少次爬山、下山,裤子被乱石刮破,鞋顶出一个洞,硬是把40多公里的山地测线用脚步量了一遍。没有白干的活!李海亮通过实地勘察确定了放线人员需求、山地钻井数量、过山线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等重要施工因素。山高道险,玛扎塔格山成为横在放线班前的巨大障碍。“哪里有困难哪里必有党员”,不用动员,李海亮带着20多名党员先于放线班进行排列导放工作。刚到现场,李海亮扛起40多公斤重的安全绳就往山上爬,嘱咐其他人原地待命,等着安全绳布设好了大家再上。这条安全绳,为采集作业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多串检波器、40多根采集链、8块电瓶,重达2吨多的生产物资顺利上了山,采集链放过山地顶峰,放过山涧,放过山谷,与山的那边顺利联通。

 

 年,队运作辽河探区张强二维项目。第一次辽河探区施工、第一次采用震源激发方式、第一次在工区度过春节,李海亮在项目确定之初,就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不到20天时间完成两次工区详细踏勘、技术设计、更改施工方案、甲方汇报、物资配备、营地建设、地方协调等多项工作,提前开工。在春节期间,李海亮同采集工序人员每天坚守在工地,协调各工序衔接,时时跟踪采集进度,为野外人员送去丰盛的节日餐食,发放春节红包,在热火朝天的工作之中也体会到了热烈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的施工效率屡创新高。李海亮总结的震源路线“准”、简单地区“抢”、复杂地表“稳”的“三字诀”,保证了施工的高效率。

 年麦盖提西二维和年策勒二维项目,工区均位于人员密集的村庄农田区,测线穿过公路和街道,进入棉田和枣林,极大地制约生产效率和施工进度,加之麦盖提西项目由于采集链到位时间晚,采集工序放线、装线双线作战将极大地延缓进度。生产中的难题就是向党员吹响的“冲锋号”!李海亮带领支部党员头顶烈日,汗撒大漠,经过近13小时的奋战,完成了装车根大线、串小线,撒线根大线、串小线的工作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采集野外施工效率。策勒项目最后采集的75K和79K两条测线,是全区施工的难点,测线北部经过万亩农业园区和大片的村庄,正值大枣挂霜储糖的关键阶段,当地居民对进入枣园施工十分抵触,测线南部进入了昆仑山脉山前带,放线、震源采集困难重重。李海亮与支部党员一周时间里先后执行了震源通道清障、修路、收放线现场监督质检、架线作业、夜间震源带点、夜间村庄查线等多项野外工作任务,出动党员80多人次,在地表极为复杂测线施工效率不降反升,极大地保障了野外采集工序顺利进行。

 在近几年的项目中,李海亮以“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为支部党建工作抓手,党员示范岗成为优秀党员认真工作、辛勤付出的舞台,示范岗党员成为全体党员争相效仿、努力赶超的模范,党员先锋队成为危难险重工作任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带动身边的群众一同努力创造突出的工作业绩。队党支部党员在水域修路搭桥、复杂施工区查线、沼泽区护路通行、震源误车救援等多项任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党员胸前的党徽显得尤为闪亮。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李海亮以青年奋斗者的姿态,靠着自己的双手,以一线的磨砺为舟,用青春作桨,在沙海中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年和年两年度克服炸药质量问题保持项目平稳高效生产,平均日效超计划15%;年队30年后首次回到辽河盆地,刷新辽河盆地二维震源施工效率记录,成为当年小项目精细运作的典范;年实现了效率与资源的匹配,生产日效提高25%,提前13天完成全部野外生产任务,被塔里木油田公司评为“优质工程”,成功开创了塔里木探区复杂区域震源规模化生产的先河;年玉龙三维项目最高日效炮,平均日效炮,创造了塔里木探区大沙漠地表两台一次滑动扫描效率记录。

在一次青年座谈中,李海亮曾说起:我感谢一线的生活,它磨炼了我的意志和精神,他教会了我努力和奋斗;我感谢一线的经历,虽苦虽累,但收获得更多,积累得更多,在一线奉献青春我无怨无悔,在一线的拼搏奋斗我受益终身。

撰稿、摄影:李朝峰编辑:张宁审核:姜志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honghuaa.com/zhjz/6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