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石文化从上古时代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空,玉石文化闪烁的绚丽之光,一直为世人所憧憬。在玉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殷商一代是兴玉之始;周代时,将玉石文化引入礼制,赋予玉极高的社会伦理价值;汉代,玉石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筛选出昆仑山的和田玉为等级最高的玉。
▼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出产的籽玉
▼和田地区策勒县G国道两旁的戈壁滩上,经常可以见到被漠风吹出地表的玉石在先秦史书记载中,昆仑山玉石一直是作为贡品进献中原。河南安阳殷墟墓地发掘时,于妇好墓中出土精美玉器多件,据专家鉴定,墓中的玉器材质多为和田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元妃,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关妇好的卜辞数十条,大多是记述妇好征战的内容。其中,妇好曾率部远征“西夷”和氐羌部族,这些地处西北方的部族,曾归属商的统治,《诗经·殷颂》中“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就是对当时情景的追述。在稳定和睦的环境中,氐羌部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起到商王朝联通西域的作用,也成为中原与西域贸易往来必经的地段。羌人是西部地区一支庞大的部族,由众多的小部族构成。《后汉书·西羌传》称:“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部族内部此消彼长、聚散离合是早期游牧部族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羌人最初附属商朝,周武王伐商纣,羌人又成为周的附属力量。▼金镶玉观音饰品。金镶玉镶嵌工艺是延续古代传统制作玉饰品的工艺方法殷商时期来自于昆仑山的和田玉石,一部分是古代昆仑山游牧部族的贡品,另一部分则是由古代商贾输送到中原的。而这一运输路线即为“玉石之路”。玉石之路是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分别向东、向西延伸,这条路以玉石为载体,起到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交融,更为可贵的是其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扩展奠定了基础。▼牧羊人和采玉人入山的季节相同,五月初牧羊人将羊群赶入山中,沿着昆仑山中段从春牧场、夏牧场再转到秋牧场。昆仑山海拔米至米的山谷地带水草最为丰美(请横屏观看)▼羊群像一个个白玉镶嵌在昆仑高山草甸上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是一部以纪行体例描述古代东、西交通路线的书籍。书中记录行程日期、风物民俗、道路方向、山川河流等内容,所记述的中国古代西北地理地貌内容比较详细,书中最关键的是记录了昆仑山产玉地区及行走路线,几乎就是战国时期贯通东西方玉石之路的线路图。▼昆仑山北麓乌鲁克萨依乡的高山河谷夏牧场(请横屏观看)《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三年(前),穆天子从蠲山(今山西高平)向北行进,进入河北;又向西行,沿黄河至青海乐都羌人的游牧地,到达今天的柴达木盆地;翻山越岭,到达昆仑山北坡,登上了昆仑山,在山中拜谒了黄帝的宫殿。穆天子下山后,向西路过珠泽(今于田县龙湖),珠泽四周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穆天子在此处钓鱼。珠泽人向天子献了当地特产白玉石,穆天子赏赐珠泽人金环、珠带、贝饰等物,又赏赐黄牛十二只,并留下了三十个饲养人在昆仑山放牧。穆天子离开珠泽一路向西,从北坡登上舂山(今帕米尔高原),向西行到了赤乌,赤乌的居民是周代迁徙来的羌人。从赤乌北上又折行向东过黑水(今叶尔羌河),来到了“群玉之山”,在此地取得玉石、玉器,用车盛载了万只玉石。穆天子北上又向西行,到达了今天的伊犁,再向西到达玄池水(今伊塞克湖),然后东归南下到今焉耆,由焉耆出发一路到敦煌。穆天子大致按来时的路径,回到了今山西北部,南下渡河,返回都城宗周。▼策勒县恰哈乡恰哈河边土林如笋矗立
《穆天子传》一书,比较明确的记述了从中原一路向西至昆仑山北坡的路线,这部书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第一个以纪实地理的方法著述。作者可能是精于历史地理的中原人,所著内容未必都是亲自经历的,推测,这些原始素材应该是出自往来西域贸易的商贾所见所闻,而这些商贾的贸易物品正是昆仑山所产的和田玉,以此推论,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是最早的一部玉石之路专著。汉代,张骞遣副使前往于阗开采玉石,自此,由最初的单一玉石贸易进入直接参与采玉、运输、贸易的全过程。汉武帝时,西域昆仑山所产的玉石源源不断地输进中原,于阗在传统玉文化长河中,以其盛产美玉而占据了玉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昆仑山北麓海拔米的高山草甸。傍河而行,可以到达海拔米的玉石矿
据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中石器时代,昆仑山区的古人类就已经使用打制石器。海拔米的阿什库勒盆地,位于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于田县。阿什库勒盆地考古发现的细石器文物,系遗留在冰碛物上的刮削器,石质为黑色的硅质岩,产于火成岩中,半透明,具有玉化特征。综合相关考古资料,证实这里是古代人类在昆仑山较早、也是海拔最高的活动区域之一。由于地质、气候等变化,古人逐渐由高山区向中山区迁徙,最终在山前绿洲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
▼阿克其格村海拔米的河谷地带种植着青稞,大多村民依然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
▼昆仑山中段的山峰隐没在云霄,白雪之下蕴藏着美玉自于田县的阿什库勒盆地,至中山区的普鲁村均有细石器遗址,于山前绿洲地带亦有分布,形成昆仑山垂直分布的古代新石器文化特征。这条自昆仑山古人类迁徙的路线
就是玉石之路的一个起点
▼和田地区发现的玉石制品文物遗存,有明显的人类使用过的痕迹就目前的考古发现,人类史前玉石并用时期,玉是当时作为工具使用的,主要体现的是使用价值,玉和石的分离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玉、石分离的文化现象已初步为后来的玉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采玉人在大雪封山之前撤回到海拔米的中山区村庄盛产美玉的昆仑山北麓中段是玉石之路的起点。玉石之路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可供开采的玉石资源;长途跋涉于玉石之路的玉石商贾;玉石商贾可以利用的运输玉石的路线。
▼于田县流水村,海拔米。流水村村民生活来源以畜牧、种植、采玉三部分构成其一,玉石资源产地的分布:
根据史书记载,昆仑山北麓的于阗产玉最多,主要产自境内的三条河。《宋史·列传》记载:“国城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次西有乌玉河,源出昆冈山”。《明史·西域传》记载,于阗“其国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从玉石分布的地段可以看出,汉代以前玉石产地主要集中在以于阗为中心的昆仑山中段。张骞出使西域时,于阗已成为昆仑山最重要的玉石集散地,采玉昆仑决定了玉石之路的形成。▼喀拉喀什河,又称墨玉河。丰水期的墨玉河水流经海拔米的平原绿洲。摄影师吕翔▼喀拉喀什河上游,海拔米▼喀拉喀什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入注和田河其二,玉石商贾以趋利为宗旨而决定玉石的流向:
玉石之路上最早的驮工是羌人,羌人至少在距今年前就往来于这条九死一生的玉石之路上。至公元前4世纪时,秦献公远逐西羌,有九支羌人小部族“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汉代昆仑山山区的若羌国是其中的一支,若羌以西有赤水羌,自东而西,羌人遍布昆仑山以游牧为生,其中的一部分羌人曾从事农耕,因此,昆仑山下从事农耕的“城郭之国”中有羌人的成分。▼于田县阿拉玛斯玉石矿2号矿坑
▼在这条玉石之路上,一代代驮工用肩背手提运输着和田玉,这也可以当作和田玉贵天下的一个理由吧
▼运输玉石的驮队行走在高山万仞的曲迴山路上,乱石突兀,河道纵横,驮队首尾不得相见其三,玉石之路是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体现:
西汉初期,经“文景之治”,国力强盛,至汉武帝时,开拓西域,已成为宏观战略的需要。在军事上采取断匈奴右臂,割断匈奴与羌人联系的战略方针,排除匈奴的军事威胁,巩固西汉边境政权;同时,保障东、西方贸易往来的玉石之路的畅通无阻,控制沿昆仑山一带的羌人诸小国,已势在必行。因此,玉门关固然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而其经济贸易的作用也同等重要,自汉代以后,玉门关收缴玉税,虽因时而变,却也因之引为惯例。一条昆仑山山麓下连接东西贸易往来的玉石之路,使于阗的采玉业在汉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从以往的考古发现,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曾出土汉代诸侯王金缕玉衣,经专家鉴定,墓中均发现有来自昆仑山的玉。这表明,玉石之路经由玉门关之后,玉石商队从原来集中于汉代都城长安,扩大为向全国各地分流。▼雪后天晴,一道彩虹挂在昆仑山中段亚其雪山
古代昆仑山北麓各产玉国,与中原历代政权的关系也很微妙,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昆仑山产玉国向中原政权贡献玉石的记载。西汉初期,昆仑山产玉国向西汉王朝贡玉,目的是修缮政治、贸易关系,稍后,以贡玉的形式表达成为西汉属国的诚意。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昆仑山诸国皆作为地方政权向西汉中央政府贡献玉石。于是,玉石之路出现了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玉门关。玉门关,顾名思义,是为玉石商队设立的关卡。汉武帝时,开拓西域,耗资巨大,以玉门关税收用于守关吏卒的饷费当在情理之中,征税的主要对象是西域的玉石商贾。
▼玉石之路上最早的驮工是羌人,羌人至少在距今年前就往来于这条路上▼蜿蜒的道路像一个个发夹别在昆仑山中
隋唐之际,昆仑山所产的玉石成为西域商贾与中原商贸交易的大宗物品,不仅如此,西域商贾交易的对象由地方官至宫中后妃。据《隋书·后妃列传》记载:“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新唐书·柳公绰列传》记述:“玉工货钗值七十万钱。”玉饰品之昂贵,足见当时贵族人家崇尚美玉之风。
在不同历史时期,玉石入关也有多种方式。贡品是一种形式,官吏监收玉石为另一种形式,而大量的玉石入关仍以商贾贸易为主。玉石商贾为了躲避玉石关税,常用的手法是以贡品的名义携带大量的玉石入关。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统一西域,改称西域为“新疆”,在叶尔羌、和阗各设办事大臣一员,由官府开采玉石,严禁当地民众及内地商户、民众采集玉石,并在产玉地设卡伦(哨卡)监守。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下令在于阗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及哈朗归山,每年春秋两次采玉,所采玉石派专人送往京城。乾隆年间,于喀什地区叶城县密尔岱山采得九千斤重的玉石,历时三年多运至京城,运输途中之艰难可想而知,此玉石后被琢制成《大禹治水图》,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雕《大禹治水图》
玉石之路的繁荣,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也为佛教东传的僧侣带来了机遇。两汉时期,用于贸易往来的商道成为佛教东传的路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僧侣。僧侣们随玉石商队逶迤东行,于途中散播佛教,西域塔里木盆地诸国相继信奉佛教,并将佛教经敦煌传播中原。这条佛传之路在汉代以后继续使用,并不断地扩展,这是玉石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上必然的重合。▼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内藏品:思惟菩萨头像壁画,唐代,泥质。高16.5厘米,宽23.5厘米。壁画佛像双目微闭,呈思惟之状
▼昆仑山是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一条地理长廊(请横屏观看)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是《后汉书·西域传》记述汉代玉石之路上的情景:带着玉符,手持信节,背负着使命的汉使,相继不绝;西出玉门关,沿着古道,不分四季寒暑,驰驱于一座座驿站之间;那些西去的丝绸客商,东来的玉石驼队,在日落前汇聚关塞之下,袅袅的炊烟,悠扬的羌笛,驱散几多商旅的乡愁。人就像一片树叶在沙漠中飘弋,每年、每月、每天,一生如此。
这幅昆仑古道的画面已经变成历史
凝固在玉石之路上
▼玉石之路穿过塔克拉玛干连绵不绝的沙漠文中黑白图片使用ILFORDDelta胶片部分彩色图片使用KODAKEktachromeEVS胶片
摄影:Shangchangping
参考文献:
[1]班固(汉).《汉书》[M].中华书局,.
[2]范晔(南朝宋).《后汉书》[M].中华书局,.
[3]魏征(唐).《隋书》[M].中华书局,.
[4]欧阳修宋祁(宋).《新唐书》[M].中华书局,.
[5]脱脱(元).《宋史》[M].中华书局,.
[6]张廷玉(清).《明史》[M].中华书局,.
[7]郭璞注(晋).《山海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
[8]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
[9]尚昌平.《玉出昆仑》[M].中华书局,.
本文创作团队撰文:尚书设计:飞喵
校对:艳玲
监制:吕翔
本期审稿:学长《故宫日历》上市啦!
定价:76元
文博圈上新价:59元
-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故宫日历》更多内容
-END-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