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大四的儿子暑假后开学前,我的妹子、即她的姑姑几次电话问我,他哪天开学,说要请他饭店搓一顿,给他发发脚。于是定好时间,吃大馅饺子。他8月31号返校,火车是午后两点多的。上午,催促他带好东西,别丢落下什么。之后又是吃饺子。要了两个菜、一瓶啤酒。我要开车送他去火车站,不喝酒。一瓶啤酒,他和他老妈一起喝,也有点困难。饭后,还不到12点。我担心中途堵车,不歇息,拉着夫人和他,去火车站。我的手机导航无论如何打不开,后来才知道,是电信流量不给力。儿子开他的手机导航。12点半左右到了火车站。因为上的是送站的站台,车不能过久停留。车队长长,后车的喇叭不断鸣叫。周围嘈杂得厉害。我将车靠边,在车里等,他老妈去送他。进站,取票。因为来得太早,火车来的时间还早。他只能在车站里闲逛。他老妈大概是不舍,想跟儿子多待会儿,总也不回车上来。我着急,下车去催。毕竟是上大四了,长久跟儿子分别两地,虽然惦念、想念,但也都习惯了。总之,这个神情也不必表露出来。挥挥手,我们夫妻从不可逆的通道出来。导航还是没信号,只有摸索回家。车出站台路,因为不熟悉,出来,不小心又重上了一次站台。这个绕啊。徐徐上站台,我搜寻外面。等车的学生人群中,没有儿子的身影。我徐徐下站台,重新穿过这个车站城市,并终能按原路开回家。回家,开门,进屋。我瞟一眼儿子的卧室,空荡荡的。书桌上的东西,也收拾得很干净。夜晚,家里似乎太安静。小区外面街道上,叫卖声、车声,和着对面楼里斑驳的灯光,让我家里越发安静。我开一下儿子卧室的们,空荡荡的。他卧室连着阳台,阳台上有花,我三番五次地进出,给花浇水。我弄出的动静,怎么也不是儿子的。走出他的卧室,回到我的书房。我忽然感觉,儿子空空的卧室、空闲的床铺,仿佛一只空蛋壳,而儿子像一只孵化了的鸟,飞走了,飞到了他此时该去的地方。大四学生的家长这样感觉,大一新生家长呢?网上有奶奶陪着新开学的孙子入学的,在孙子大学的门口,一家三代站成前后排,照相留念,接受采访。面对镜头,老太太几次哽咽。最近,忙里偷闲,帮一位前辈整理书稿。书中诸多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游子文化的味道。游子,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故乡为原点,走向四面八方,甚至飘洋过海远赴异国他乡。游子虽然客居他乡,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怀有难以割舍的情结;虽然融入当地社会,但时刻不忘向魂牵梦萦的故乡传递新见闻、新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孩子们长大,外地求学,成为游子。成年人为养家糊口,外出务工,也成为游子。游子牵绊的乡情、乡愁,总是虽有小异,却也是大同的吧。中年人作为游子,落地异乡。他的孩子却也要成为游子,从这异乡的窝里,再一次飞出去。游子的命运,真的是在代际传递啊。此中滋味,真的让人欲说还休。而在这个开学季,我们谁个家长,再怎么不舍,又如何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么一次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