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教孩子们语文书上的古典诗词,笔者和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触:太难了!
这种难,不是说我们不懂,而是古诗词这种东西往往没有定论。有时候,一些明明很简单的诗句,每个人理解不同,则往往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随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杜牧有一首诗,名字叫《山行》,是流传多年的经典之作。但其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到底何意,却一直有争议。
一般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是对孩子们说:“坐”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与“但坐看罗敷”中的“坐”是一样的意思。但近些年,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就算解释成坐下来的意思,也并非说不通,为何就非要弄得那么复杂?
《山行》这种情况,遇到提出质疑的家长或同学,我们倒还能解释得过去,毕竟语文书上就是解释成“因为”。但偏偏还有一些作品的情况更为复杂,比如本期笔者重点要跟大家说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小学一年级学的,有多简单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但近日,笔者的一位同事卢老师却因为它被家长质疑了。卢老师在解析这首诗时,把其中的这个“床”字解释成井栏,一位家长不同意她的看法,便表示:床前明月光都教不来,还当什么老师。这句话,说得卢老师是连连摇头。
一:“床”到底是几种意思?
很多时候,最懂解释的诗句,往往不是那些生僻字多、典故多的,恰恰是这种家喻户晓的。别的不说,就这个“床”字目前共有5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床”应该是指井台。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如果人在室内,大概率是很难有举头看到明月,低头看到如霜月光的感觉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床是指井栏。古人为了解决安全问题,往往会在井口围上数米高的井栏。这种井栏就像4面墙,浪漫的古人便称此为银床。
以上两种说法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认同,是因为这样理解似乎能让诗作本身显得更有意境之美。如果把床理解成睡觉的床,那诗歌的文化内涵以及浪漫诗境,则大大减少了。像李白这样的诗坛高手,怎么可能这样呢?
第三种说法,则是认为“床”其实就是一个通假字,通的是窗户的“窗”字。笔者记得当年我们的小学课本上,画的就是李白站在窗户前看月亮。但在唐代时,“窗”字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还有没有必要通假呢?而且,古代的窗户一般是糊上了纸的,能不能看到月光如水也是一个问题。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床”是胡床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一些考古迷,比如文物迷马未都。他们认为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小马扎,有点儿像咱们现在的简易躺椅,只是体型要更小,更简便一些。
第五种说法,则是认为床就是睡觉的床,那些认为床有多种意思的人,完全是在故弄玄虚,不值得推崇。
二:语文老师为难
仅一个字就有这么多意思,当真是把老师难坏了。多数老师认为毕竟教的都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要想给孩子们解释清楚共有5种说法,一来容易让孩子们越学越糊涂,二来容易让他们一开始就对古典诗词产生畏难的情绪。
因此,他们就只选择最普通的说法,即井栏,这就难以避免被不赞同此说的家长质疑。
其实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对此,笔者个人的观点是: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方面,可以大概提一下各种不同的说法,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多讨论反而能让他们觉得更有兴趣。
另一方面,家长们也不要对老师的教学太过严苛。我们都不是诗人本人,所有的解释只要有一定出处,有一定道理,不会太离谱,其实都不能说老师讲错了。而且,但凡是有争议的字眼意义,中考、高考中都是不会考的。这一点,不用担心。
古典诗词鉴赏不是科学,不会有统一答案,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包容。要知道,诗歌之所以能在唐代达到巅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诗坛是极具包容性的。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