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上大学时有次放假,我跟几个中学老同学碰了一下。
天南海北胡侃一通,最后聊起一个问题:一学期在学校要花多少钱。
我们这帮孩子都是从村里、镇里出来的,不少人都是东借西借才凑齐的学费。
所以到了大学,我每年都在争取奖学金,再加上勤工俭学,也算给家里减轻了些许负担。
其他小伙伴也差不多。
但有一个兄弟着实给了我震撼。
他说他大部分时候可以不问家里要钱了。
这个兄弟很牛,考上的是复旦大学,名字被印在高中学校的喜报上。
结果开学刚到上海,才报完道,就有人联系他参加一个饭局。
原来是在上海混得很好的老乡组的局。
那些同县的老大哥们,纷纷留他的联系方式,鼓励他好好学习。
末了,给他包了2千块的红包。
并承诺以后每学期都会给他汇一笔资助。
我听了直接惊呆。
反复问他:这些老乡也是复旦校友吗?是和复旦有什么资助协议吗?还是所有在上海读大学的老乡他们都会资助?
兄弟摇摇头,都不是。
就因为他考上的是名牌大学,属于为家乡争光了。
作为同一个地方走出来的人,有点财力的老乡都愿意抢着来送奖励。
那一刻我们哥几个都傻眼了。
要知道那可是当年的2千块钱,我省吃俭用的话,可以撑三四个月了。
我第一次发现,好好学习的好处,原来这么看得见摸得着。
回忆起这件旧事,是因为最近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