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近几年愿意在公众场合谈论古诗词的文化名人是越来越多了。对自己的诗文水平有自信的,如莫言、易中天等人,不但要点评古诗词,还时不时在微博晒上自己的大作;低调一点的,如于丹、康震等人,倒是很少晒诗,不过关于诗词赏析的书可是没少出。对于这一现象,笔者是举双手支持的。毕竟借着他们的影响力,能让我们的古诗词为更多人所熟知,显然是极好的。不过名人点评诗词时,有一个难点:诗词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其实是很难确定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咱们不是诗人本人,很难百分百还原当时他写诗时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史料的不全。正因如此,就会让诗词鉴赏陷入一个令人有些尴尬的境地:看起来怎么解释都是对的,但却总会有人说你没对!关于这一点,马未都先生应该是体会颇深的。在收藏圈混得风生水起的马未都,近几年来对古诗词颇有心得,不但要点评,还时不时还每天都要在微博晒诗,至于水平如何笔者只能说:不好评论。大家自己看一首:《三彩印花缠枝牡丹纹三孔乐器》绚丽如同翡翠,花开胜过玫瑰。乐人欣然吹奏,妙音令人陶醉。这诗能不能算是打油诗,大家可以自己想想。虽然诗写得一般,但玩收藏的他,历史知识掌握得倒是十分全面的,这一点从他点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就看得出来。这首小学生都会背的《静夜思》,不知道的人应该不多:《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爱好古诗词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首诗的第一个字是多年来唐诗中争议最多的字眼。这个“床”字,当真是难倒了不少人。目前关于它,共有5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床”指的是井栏,这个说法目前能接受的人应该是最多的;第二种认为指的是“井台”,因为古代有井台的井比有木栏的要多;第三种认为“床”是“窗”的通假字,李白看见的是窗户前的明月;第四种认为就是咱们平时卧室里用于睡眠的床;第五种,就是马未都的看法,它认为床指的是胡床。什么是胡床呢?其实就是一种可折叠的凳子,很像我们今天老人家爱用的藤编靠椅,它其实是不太好让人躺眠的。因为能折叠,所以也可当成是小马扎。马未都这样说,是考究过古籍的,在宋代的《太平御览》中就有关于胡床的记载,不少文献显示在唐代胡床是可简称为床的。看起来马未都这个解释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却偏有人觉得他解释得没对,此人就是方舟子。方舟子怼人的本事咱们都知道,他这次实力找茬马未都,认为马未都的说法完全是在无稽之谈。为此他举了一系列先秦文学中的例子,他从《诗经》讲到《管子》、《荀子》、《韩非子》,并在这些典籍中找出了“床”的定义,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床自古就是寝具,说它有别的意思的人都是想多了。说实话,看了方舟子的解释,笔者觉得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床”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本就很难有定论,毕竟《辞海》、《康熙字典》中对它的解释都不完全一样,何况这还是在诗文中。所以,除非是李白自己亲自来说清楚,不然任何人来解释这个“床”都会有人不服。既然是见仁见智的事,那咱们争论、讨论都是可以的,唯一让笔者不太看得惯的倒是方舟子的这番话:古董商不好好卖古董,却偏要附庸风雅做国学大师状开坛讲学,就难免露出没文化的底细。想怎么乱说是他的权利,但我们切不可真把商人当国学大师,以为他能发大财就表明真有学问。有钱和有文化往往是不兼容的。这话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两点:第一:你马未都就该好好卖古董;第二:你有钱不代表有学问。个人觉得方舟子完全可以就诗论诗,真的没有必要扯到钱不钱的问题上,而且说人家没文化多少有些伤人了。大家对此事怎么看?你们认为“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