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时常作为一个旅游概念出现,成为我们动身去“远方”的吸引力。
然而,对于真正生活在极致之境的人们来说,“极致”并不需要被过度渲染,因为它是生活的底色。他们在中国或最北、或最干、或最高的地方,过着自己的人生,守望着极境的景色。
今天,带你去中国的“极地”,看看生活在极境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极北之地的守护者
在中国最北的村落——北极村漠河,这里冬季冰封万里,最低气温达零下五十二摄氏度,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被大兴安岭群山环绕。
这里居民的生活向来是由冰与木头塑造,他们在世代的探索中,逐渐学会如何在寒冷中建造漠河。
但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要换一种方式守护这片林海雪原。
曾经是砍伐森林的伐木工卢全林,现在是保护树木的护林员,村子里都在进行致富变化的时候,他仍然坚守着这片陪伴他半生的山林。
30年来,他日升而出,日落而归,跋涉在山间仔细巡查,夏天要忍耐昆虫叮咬,冬天要承受零下40多度的严寒。
严格的管控有效防止了山火的发生,也让山林的生态逐渐得到恢复。对卢全林而言,看到着自己保护的森林安然如故,就是他最盼望的事情。
极干之地的传承
在极寒的这头,卢全林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故土,而在将近公里外的另一头,在中国极干的沙漠地带,巴楚县的吾不力塔里普,正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传承祖辈给他留下的财富——木卡姆。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流传已久的民族音乐,其为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与维吾尔族本土民歌融合的产物,而又因其包含12种音乐调式和旋律,也称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的完整演奏一般需要20个小时,对于演奏者而言,无论体力还是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随着民间木卡姆演奏家的年纪越来越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让散落在民间的唱段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
66岁高龄的吾不力,他想趁着自己身体尚可,把周围的不同乡镇与村落的木卡姆传承人聚在一起,完整地演奏一次12木卡姆全篇并用影像记录下来,以留给后人。
临近演出日期的时候,各地的表演者也从沙漠的各处出发,大漠的居民用生命歌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念。
沙漠中的守望者
在这片“死亡之海”中,不仅有着对艺术的执着与传承,也有着使人动情的,对故土的留念与眷恋。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的腹地,沙漠中最后的守望者——达里雅布依乡。
发源于昆仑山的克里雅河蜿蜒到这里已将近断流,稀少的水分滋养了两岸的红柳、胡杨与甘草、沙枣等同样耐旱的植物。
虽水源与植被不算充足,但也为达里雅布依人创造了最基础的生存条件。他们就地取材,用胡杨与红柳的枝干建造房屋;又在植被上蓄养牲畜以作肉食。
长久以来,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子规律而又简单朴实,每天除照料牲畜、到沙漠中放牧,以及料理家务事以外,其余的时间是用餐以及和好友聚在篝火旁消遣谈心。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步步逼近,他们的生活已经开始改变。
为了这片沙漠深处的绿洲得以留存,人们不得不集体迁出,搬到由政府设立的更靠近水源,更适合生存的安置区中去。
20岁的再娜普汗是村里第一位准备搬迁的人,她的心中虽满载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但她仍然憧憬在县城中找一份工作,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对青年人再娜普汗而言,全新的生活和难离开的故土让她感到为难,但对于比她年幼许多的小朋友——阿不都萨拉姆而言,心中仅仅有着无尽的期待。
阿不都萨拉姆与再娜普汗相同,他们从未离开过村子。平日里,阿不都萨拉姆独自穿越沙漠到村中仅有余位孩子的学校上课,课余帮忙家务与照料羊群。走出村子,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但村中的老人大多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他们不同于无忧无虑的小孩,也不同于对新生活充满希冀的青年人,这里承载了他们的一生。
然而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他们也不得不做出抉择。
生活在极境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以上的三个故事均出自纪录片。
而这部片子也是我非常想要推荐给大家的,由Discovery探索频道和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制作的系列人文纪录片《生活在极境》,片子共有九集,节目给我们呈现了极境的鲜活环境,也真实的记录了属于当地人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正片里除了讲述北极村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故事外,还记录了莫高窟里修复千年壁画的故事▽
青藏高原上的藏香师与藏医的故事▽
高原上重金属歌手的故事▽
以及昆仑山下迁徙的策勒牧民的故事▽
相信你若是看完,也定会有所触动。
这部片子的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下这些极境故事,不是倡导大家去寻找“远方”,而是鼓励大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