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0118/4329288.html
绘画是以某一物体表面为支撑,在其上施以线条、颜色并构成为图像的一门艺术;绘画过程是作画者使用某种工具的行为;是作者用图形来表达其审美情感、思想及概念的艺术形式。
犍陀罗佛教造像风格及其绘画技艺对与中国古代人物绘画影响甚深,而中国本土人物绘画风格和技法也在隋唐时期影响着中国佛教的人物绘画,例如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与鄯善千佛洞新近考古发现的唐代人物壁画与当时长安宫廷人物绘画的风貌相近。又如在高昌多处遗址发现佛教人物画与中原人物绘画在风格与技法上的相似性。可见东西绘画的相互影响、渗透与融合。我们还可以从莫高窟隋唐至元代的壁画中明显的看到融合的全过程。到了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与四川剑阁县觉苑寺壁画,已经把犍陀罗地区东传的佛教绘画艺术与中国本土绘画艺术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并且形成了中国佛教人物绘画本土的风格。
阿旃陀石窟第77窟壁画天女头像
阿旃陀第1窟手持莲花菩萨像(约公元年),其风格有别于同年代莫高窟佛教人物画。印度气候潮湿,古代绘画保存稀少。这幅印度佛教人物画创作的时间与中国敦煌莫高窟同时期人物画相比,其风格有很大差异。可见当时中国就有了属于本土成熟的人物画体系。
敦煌第窟文殊经变中央美院复制周旭初年秋摄于川美
龟兹克孜尔窟人物画与印度阿旃陀石窟人物画虽然有佛教艺术的关联,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更加大胆,在线条的运用上有力,用水湿画法使人物设色更加鲜艳透明。
龟兹石窟第1窟飞天(今新疆库车县)龟兹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佛教绘画辉煌的开篇之作,这些壁画开启了往东而去的敦煌壁画,天水麦积山窟壁画,以及後来诸多寺院壁画之先河。龟兹研究院复制周旭初年秋拍摄于四川美术学院第三届传统壁画复制与修复研究暨作品展
龟兹克孜尔窟第1窟壁画出现在西域天空最早的飞天,面颊丰满体形健硕,造形受犍陀罗范式的影响,一派古代西域雄健之风貌。龟兹研究院复制周旭初手机摄于川美年秋
龟兹佛教壁画般遮弦歌王征临摹
古代西域若羌于阗龟兹等地寺院遗址发现的佛教壁画
有翼天人公元4世纪新疆若羌县米兰第3号寺院遗址现藏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这个天人生长着翅膀,体形健颈,大眼高鼻,其形类似犍陀罗雕塑像风格,翅膀更似希腊的带翼天神,与莫高窟的“飞天”相比较,就能看出当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别。
年12月斯坦因在和田县丹丹乌里克护国寺遗址发现的佛教木版画
乐舞礼佛图摹本约公元3-4世纪克孜尔研究院临摹
约公元3-4世纪克孜尔研究院采用凹凸法、湿画法临摹
胡跪菩萨凉州天梯山石窟第1窟北凉(公元-年)此画十分珍贵,据专家考察其人物形象和身体动作源于天竺或中亚,被订名“凉州模式”。凉州胡跪菩萨像显然受到西域壁画的影响。
胁侍菩萨(局部)张掖文殊山前山万佛洞北魏据专家考证,万佛洞壁画属“凉州模式”后期作品。
说法图甘肃永靖炳灵寺第窟西秦(公元年)此时佛教及其绘画艺术东传至河西,其绘画风格和方法主要源自西域,线描方法也受到中原影响,这幅说法图人物众多而布局密集,人物形象古拙。
段文杰先生临摹敦煌莫高窟第窟尸毗王本生北魏这是莫高窟北魏时期所绘本生变壁画,时至21世纪的今日原画已严重退色而难以看清了,幸有段文杰先生20世纪50年代模本传世,我们现在还能一看究竟。
说法图莫高窟第窟初唐此图人物造型准确,凹凸晕染使人物更显立体感。说法场面有气势。
唐代肪簪花仕女图(局部)
画家周昉(生卒年龄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工仕女,初学张萱,后有自家的风格,多写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的生活情境,所画女性衣褶劲简,色彩柔丽,容貌端正,体型丰硕。据相关文献记载,周昉还擅作佛道人物画,可见《簪花士女图》的人物形态的端庄与飘逸也受到佛教人物风格的影响。《簪花仕女图》此画从右至左看分四段:戏犬、赏花、漫步、采花。人物前后相互照应,宫女们穿的衣裙和花髻应该是当时的盛装,高髻上簪有大朵牡丹,下插茉莉花,应该是当时的时尚。人物以游丝线描为主,行笔轻细柔美,在色彩的烘托下成功的显现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此时长安的人物画法,特别是仕女图式样(粉本)也向西而行,影响到了敦煌佛教人物画的风格,因此莫高窟唐代绘画有所谓“菩萨如宫娃”之说。
都督夫人礼佛图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先生年临摹莫高窟第窟南壁此图虽然属佛教题材画,但绘画对象却是世俗人物。以都督夫人为首的一群仕女,雍容华贵,神态和衣着有如当时长安贵妇。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
伎乐天像(相当于中国晋代时期)长53厘米,宽32厘米画像人物体格健壮,浓眉大眼高鼻,具有明显的犍陀罗人物特征,属于阗画派早期作品。新疆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博物馆
千手千眼观音像(局部)唐代长65厘米,宽54厘米新疆达玛沟喀拉墩1号遗址出土此像的画法呈现出“于阗画派”晚期的风格,于阗画派以较粗的线条画人物的轮廓,用较细的线来描写其细节。这种画法由于阗画家尉迟乙僧传入长安,被中原画家所用,它与吴道子的“兰叶描”并重。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以及彩色晕染的干湿画法、凹凸画会皆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学习借鉴古印度或古西域佛教人物画的技法所得,而后广泛使用于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之中,并使其发扬光大。
柏孜克里克第20窟《誓愿图》约公元8-10世纪此窟地处吐鲁蕃的高昌国,虽然可以称为西域佛教壁画,但已受到中原画风影响。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勒-柯克等人将此盗取到柏林,不幸毁于“二战”。今由刘海粟艺术院专家复制。(高;宽公分)周旭初摄年9月
菩萨像(局部)约公元8-10世纪20世纪初出土于吐鲁蕃高昌遗址,虽然可以称为西域佛教绘画,但已受到中原画风影响。
左图为供养菩萨像、右图为供养人像(局部)约公元8-10世纪出土于吐鲁蕃高昌遗址
吐峪沟千佛洞在新疆哈密市鄯善县,地处上河西走廊至古代西域之咽喉要道,向南可通往龟兹和于阗,是佛教及其艺术传播的重要结点。早期考古发现洞窟及周围有公元3--6世纪的佛教壁画和写经,最近的考古还发现了唐代壁画和玄奘法师所译的佛经写本。千佛洞原有94窟,现在仅8个洞窟中残存壁画,吐峪沟东南区第4号窟内有汉字榜题,与公元5--6世纪写经字体相似,时间与北魏相同。千佛洞有穹庐顶方形窟、支提窟,以及从龟兹传来的长方形券顶窟,可见吐峪沟千佛洞汇集着西面的龟兹艺术风格和东面的莫高窟艺术风格。
吐鲁番佛教研究院专家修复的吐峪沟千佛洞穹顶形窟
吐峪沟千佛洞新近发现的唐代风格的佛教人物画
莫高窟57窟菩萨(初唐)面部设色采用凹凸晕染法,肌肤富有质感,兰叶线描奔放流动,使人物造型超凡脱俗。
川美术学院年秋画展引路菩萨图晚唐(公元9世纪末)作品纵80.5厘米,横53.8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这幅从敦煌遗失在外的绢本设色佛教人物画,表现了中国佛教的西方净土信仰。画中二位人物大者是接引菩萨,小者为中土的往生信徒,而往生者形象衣着皆成“唐代仕女”像与当时长安《簪花仕女图》人物形态相仿。也说明唐代中原画风对敦煌佛教人物的影响。此画工笔设色,画面瑰丽而生动,非丹青妙手不可为之。
新疆高昌遗址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仕女图(佚名)这些图画反映了唐代女子高雅的生活场景。这批绘画发现于新疆地区,由此可以证明汉文化向古代西域的传播。唐代长安人物画的风格和技法也影响着当时敦煌以西地区的人物绘画风格,因此有宫廷“粉本”(画稿、稿本)西传之说。
一佛二菩萨图宋代作品纵62.0厘米,横46.0厘米俄国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莫高窟第窟供养菩萨(西夏)其画法以墨线起稿,敷彩后在肌肤面部以赭红线定稿,以青绿白等冷色作对比,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
元代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莫高窟第3窟
中央美术学院临摹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周旭初摄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从西域传入的佛教人物绘画技艺和风格影响着中国战国至两汉时期的传统人物绘画原有风格的巨大改变。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唐代人物绘画的技艺和风格传入了西域,影响了吐鲁番地区的唐代佛教人物壁画的面貌,也影响到了于阗佛寺人物画的风格。由于西域(今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燥,一些佛教壁画能保存至今天,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值得今天的人们珍视和传承。
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